诈骗分子混入助学贷款QQ群,两名困难准大一新生被骗3500元

诈骗分子混入助学贷款QQ群,两名困难准大一新生被骗3500元

hyde014 2025-08-13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高考后小南(化名)就去一家饭店打工,一个月赚了4000元,岂料在QQ上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了3000元。

8月12日,长春建筑学院准大一新生小南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近日他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学生加入当地教育局创建的助学贷款QQ群,随后将昵称和头像换成与群管理员一致的昵称和头像后,添加小南QQ号实施诈骗,骗走小南3000元。

在同一时段,群内另一名学生被以同样的手段骗走500元。

吉林省白城市公安局洮北分局于8月5日出具的《受案回执》显示,该局已受理小南被电信诈骗一案。

据小南介绍,今年被长春建筑学院录取,但一年2.5万元的学费让他左右为难。小南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又有视力残疾,一家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高考后,小南前往当地一家饭店打工,“一个月4000多块钱,上菜、洗盘子、拖地啥都干”。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小南从通知书所附宣传册中了解到,可以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月31日,小南和母亲一起前往白城市洮北区教育局咨询办理助学贷款事宜。小南回忆,他是在区教育局3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办理了贷款申请。随后,工作人员告知他一个QQ群号码,让小南进群,群内会分享关于生源地贷款的一些政策,同时也可解答学生的疑惑。小南进入了名为“生源地贷款2群”的QQ群。在随后的几天内,小南等学生在群里提出了一些问题,也确实有工作人员进行解答。

8月5日14时2分,一个昵称为“一滴蜜糖/mg”的网友加入了“生源地贷款2群”。一场针对困难学生的诈骗就悄然开始了。

仅7分钟后,群内网友“非”通过群聊申请添加小南为好友,看到网友昵称和头像,小南以为对方是该群的群主、洮北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事后他才知道,是网友“一滴蜜糖/mg”盗用了“非”的群昵称和头像进行诈骗。

小南通过好友申请后,对方询问他是否是小南,称着急下款,让小南退群,详细步骤对方会详细指导。小南信以为真,退了群。

对方又谎称小南的助学贷款未激活,“指导”小南通过银行卡转账提现的方式进行激活,随后诈骗小南3000元。小南也曾怀疑过对方的身份,要求对方提供电话号码并退款,不然就报案。对方一看他要报案,立即拉黑了他。

或是接到学生反馈、或是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生源地贷款2群”一名管理员于15时52分发布群公告,举了三类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醒同学们提高警惕、谨防各类诈骗行为。

该公告还称,该群系为更好帮助学生针对生源地贷款答疑解惑而建立,政策、公告会随时在该群公示,请学生不要退群。如有疑问,学生可在群内咨询管理员老师,或拨打电话询问。公告落款为洮北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此外,该管理员此后还在群内称,“骗子已被踢出(群)”。

当日16时56分,一名女生在“生源地贷款2群”中“@”了群主“非”,表示她被一个冒充“非”的头像的人骗走了500元,提醒群内其他学生注意。

小南发现自己被骗后,赶忙报案。白城市公安局洮北分局于8月5日受理小南被电信诈骗一案。

小南称,洮北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曾承认该中心要“承担一定责任”,并提出他自掏腰包先给小南3000元,如案件侦破3000元被追回,届时就还他;如案件未能侦破或3000元追不回来,就不用还他。但小南和其母亲未同意。

8月12日下午,前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嫌疑人是冒用一名学生的个人信息进群实施诈骗。事后,该中心紧急在群内作了反诈提醒。“考虑到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我提出自己先承担学生的损失,但学生没有同意。”

那么诈骗分子是如何注册利用QQ行骗?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注册QQ号码时,会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码和短信验证码才可完成注册程序。在手机号码已经实名制的情况下,用户注册QQ号码也可等同进行了实名认证。如果诈骗分子利用他人手机号注册,就会给追查带来一定困难。12日下午,记者搜索“一滴蜜糖/mg”的QQ号码,结果显示“该用户不存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诈骗分子混入助学贷款QQ群,两名困难准大一新生被骗3500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